`
isiqi
  • 浏览: 15947011 次
  • 性别: Icon_minigender_1
  • 来自: 济南
社区版块
存档分类
最新评论

微软MVP北京9月份聚会散记

阅读更多

本次聚会的主题是“新技术·新体验”,到场的MVP18位之多,其中有两位是远道而来非北京工作的MVP

这次聚会以技术讲座为主,上午是<personname w:st="on" productid="尤勇">尤勇</personname>老师的两个讲座,“Microsoft FlexGo 技术简介”和“Microsoft Windows Powershell V<chmetcnv w:st="on" tcsc="0" numbertype="1" negative="False" hasspace="False" sourcevalue="1" unitname="”"><font face="Times New Roman">1.0</font><span lang="EN-US" style="FONT-FAMILY: 宋体; mso-ascii-font-family: 'Times New Roman'; mso-hansi-font-family: 'Times New Roman'"><span lang="EN-US">”</span></span></chmetcnv>,两个讲座都令人耳目一新;下午是宝玉的“Asp.Net2.0构建高性能论坛”讲座和张杰的“深入了解 Media Center & Tablet PC 组件”讲座;下面分别简要记述一下。

1、 Microsoft FlexGo 技术简介

IT用语词典中是这样解释FlexGo的,“微软公司于2006年提倡的,在利用电脑时像手机一样针对使用进行收费的技术及规格。用户借用电脑时,输入购买了的预付卡中的ID号,可以在限制的时间内使用该电脑。该电脑中安装了针对用户借出电脑时进行收费的专用OS,并且在硬件水平上能够阻止转用·挪用。根据这个技术,在初期可以用廉价的费用使用个人电脑,可以只针对使用的部分支付费用。该公司预计在低收入者层多的新兴国家中展开这样的服务。现在已经在巴西开始了试用,预计在俄罗斯,印度,中国,墨西哥等国家中普及。”

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用“FlexGo”关键字在网络上搜索一下,相关网页很多。

目前Microsoft FlexGo已经推出了2.0版本,早期的1.0版本已经在巴西有了初步的推广,最初的计时芯片嵌入到6PCB板的中间(好像是第四层和第五层之间),从成品上看是不知道该芯片的位置的,后来相关设计厂商抱怨6PCB电路板工艺复杂,造价高昂,所以微软在推出2.0版本时,要求为4层板就已足够,芯片直接焊接到主板上即可。

从技术上讲,没有骇客破解不了的系统,XBOX,苹果iPhone手机都吸引了不少顶级骇客,微软很坦然的面对这一点,软硬结合的目的只是提高骇客破解该系统的代价而已。如果代价过高,也许就没有了破解的必要(我想如果Windows正版光盘几十元一张,我想没有多少骇客愿冒着牢狱之灾,去破解什么Windows了)。

不过我认为目前该系统在中国推行,不一定适合中国的国情,因为需要该系统的人群往往住在相对贫穷的地区,而这些地区网络并不发达,而恰恰该系统离不开网络,此外该系统总成本算来并不合算,与银行提供的分期付款业务相比没有多大的优势,并且该电脑的CPU、内存都是焊接到主板上的,未来升级很困难。

2、 Microsoft Windows Powershell V1.0

<shapetype id="_x0000_t75" stroked="f" filled="f" path="m@4@5l@4@11@9@11@9@5xe" o:preferrelative="t" o:spt="75" coordsize="21600,21600"><img alt="" src="http://p.blog.csdn.net/images/p_blog_csdn_net/yefanqiu/powershell070902.jpg"><stroke joinstyle="miter"></stroke><formulas><f eqn="if lineDrawn pixelLineWidth 0"></f><f eqn="sum @0 1 0"></f><f eqn="sum 0 0 @1"></f><f eqn="prod @2 1 2"></f><f eqn="prod @3 21600 pixelWidth"></f><f eqn="prod @3 21600 pixelHeight"></f><f eqn="sum @0 0 1"></f><f eqn="prod @6 1 2"></f><f eqn="prod @7 21600 pixelWidth"></f><f eqn="sum @8 21600 0"></f><f eqn="prod @7 21600 pixelHeight"></f><f eqn="sum @10 21600 0"></f></formulas><path o:connecttype="rect" gradientshapeok="t" o:extrusionok="f"></path><lock aspectratio="t" v:ext="edit"></lock></shapetype><shape id="_x0000_i1025" style="WIDTH: 315pt; HEIGHT: 230.25pt" type="#_x0000_t75"><imagedata o:title="powershell070902" src="file:///C:%5CDOCUME~1%5C%E5%8F%B6%E5%B8%86%5CLOCALS~1%5CTemp%5Cmsohtml1%5C01%5Cclip_image001.jpg"></imagedata></shape>

Windows PowerShell 是构建在.NET 公共语言运行时 (CLR) .NET Framework 的基础之上的,可以直接访问.NET 对象。Powershell包括下列功能:

  • 130 多个命令行工具(称为 “cmdlets”),用于执行如管理服务、 进程、 事件日志、 证书、 注册表等常见系统管理任务。

  • 提供AliasHelpFile功能,易于用户使用。

  • 对现有脚本语言、 现有命令行工具和多个版本的 Windows WindowsXP Windows Server 2003 Windows Vista 等操作系统提供支持。

  • 文件系统的支持,可以让用户浏览数据存储如文件、注册表和证书等等

  • 可以操作ActiveDirectory 服务接口、 WindowsManagementInstrumentation (WMI)、 组件对象模型 (COM) 对象、 ActiveX 数据对象 (ADO) HTML XML 等标准Windows格式的组件。

  • 具备复杂表达式分析和操作.NET 框架对象的能力。

  • 可扩展接口,使独立软件供应商和企业开发人员可以构建自定义 cmdlets 以满足应用程序和系统管理的需求。

下载连接:

http://support.microsoft.com/kb/926139

http://www.microsoft.com/china/windowsserver2003/technologies/management/powershell/default.mspx

PowerShell文档(含中文文档)

http://www.microsoft.com/downloads/details.aspx?FamilyId=B4720B00-9A66-430F-BD56-EC48BFCA154F&displaylang=en

3、深入了解 Media Center & Tablet PC 组件

这是<personname w:st="on" productid="张杰">张杰</personname>老师讲演的关于在Windows XP专业版上如何安装微软Media Center & Tablet PC 组件的技术讲座。

由于我们不是安装Media Center & Tablet PC操作系统,而是在WinXP专业版上安装相关组件,如媒体中心,手写版等等组件,由于微软Media Center & Tablet PC系统都是OEM系统,没有单独发售过相关系统(MSDN的订阅用户除外),所以需要从相关系统上提取必要的DLL安装组件。

第一步需要修改注册表(需要用专门的离线注册表工具修改相应选项)

HKEY_LOCAL_MACHINE\SYSTEM\WPA\MediaCenter

HKEY_LOCAL_MACHINE\SYSTEM\WPA\TabletPC

这两个键(很奇怪我只有MediaCente键,而没有TabletPC键)下面有一个Installed的项,值对WindowsXP专业版来说就是0,正常情况下该值是无法修改的,需要用离线的注册表修改工具进行修改。

值修改为1后,Windows的关于信息和相关屏保都变为MediaCente系统了,这个时候就可以安装Media Center & Tablet PC 组件了。很遗憾,由于俺记忆不好,又没有带相机,所以更详细的信息也无法提供了。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上网搜索更完整的方案。

4、基于Asp.Net2.0构建高性能论坛

这是北京.net俱乐部的宝玉所讲的技术讲座,由于我对Web开发技术相对生疏,所以这里也就不班门弄斧了。

分享到:
评论

相关推荐

Global site tag (gtag.js) - Google Analytic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