`
isiqi
  • 浏览: 16029027 次
  • 性别: Icon_minigender_1
  • 来自: 济南
社区版块
存档分类
最新评论

[转载]苏城超市分布特点及发展现状

阅读更多

这位仁兄写得满不错的

超市,从广义上来讲就是英文的supermarket,指有一定经营面积的、货品敞开排列,由顾客自助购买集中付款的一种百货店。中国从80年代初在北京、上海等大城市出现此类超市,当时给人们很新鲜的感觉,如今在中国大江南北已是遍地开花了。
苏州最早出现这类超市,在我的印象中应该是原石路地区的食品总汇大楼(座落于鸭黛桥北侧,现大娘水饺的对面)的二楼,当时觉得随手拿些零食到门口柜台付款很好玩。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,零售行业不断的引进国外先进模式,与国际接轨,如今超市这一零售百货行业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主导。由于超市大多处于居民生活小区,交通便利,以及价格的低廉,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,有些超市已经成为休闲娱乐中心,其影响力甚至已经超过了商业街的综合性商场(注:苏州六大商场:人民、美罗、石路国际、泰华、长发、一百)。

就超市的规模及经营形式,本人结合苏州有关情况,做一些叙述吧,如有错误遗漏之处还望各位指出。
1.小型超市:主要是由私人经营的原烟纸杂货店演变而来的。原来的一些诸如“小王烟杂店”、“建民百货店”之类的如今改名都称为“小王超市”、“建民超市”了。而原先的封闭的柜台改为敞开的货架,虽然规模比较小(有些只是一间门面甚至车库),但至少已经按照超市的模式来经营了。
这类小的超市(暂且称为“超市”)由于主要分布在居民区或者街巷门面,同时货品较充足(基本上日常生活用品齐全,另外兼营米、粮油、酒等),生意倒也不错。以一家开在100户左右的小区内的经营面积30平方的烟纸店为例,我做过统计,每天的营业额为300~600元(如果兼营牛奶、粽子等早餐就更多了,夏日冷饮不列在其内),利润根据进货渠道的不同(如果自己备有交通工具可以去小商品市场进货;也有送货上门的各种推销商)以及品牌等因素,平均在15%~20%左右,每天的毛利润在60元~100元;每个月扣除房租、工商税收、水电等费用,净利润在1200~2500不等——较之一般工人还是不错的。
但是,随着如今各小区内小超市的增多,生意也不再是垄断经营,相应的客流分流,而各小店又缺乏品牌意识,各自为政;最关键的是随着大卖场也渗入居民区,在货物的种类及价格上的优势是小超市无法比拟的,所以造成的冲击是巨大的。(我碰到一件最幽默的故事,某一大卖场某日可乐特价销售,1.5L的可乐四瓶卖12元;某一小店就大量直接从超市进货了)。居民在相同的路程情况下,当然会选择更多便利更大规模的大卖场,根据顾客心理学的理论,更宽敞的购物环境对于顾客购物心理有很强的暗示作用,显而易见,大卖场的优势明显了。
那既然小的烟杂店缺乏品牌意识,有什么补救的措施呢?在这方面,苏州的一些企业已经进行尝试了,尽管大部分不是很成功。例如,苏州本地原来的一家牛奶公司——双喜乳业在2002年底就进入了便利连锁超市的行业中了,具体的作法是将分布在苏州各个角落的小烟杂店加盟,统一挂双喜的牌子而不收加盟费,统一制作灯箱广告,并按照供货软件,店主如需进货,只要输入订单,由总部统一派车送货。对于年度进货金额多的店主给予一定的奖励。诚然,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,是一种全新的经营模式。从店主的方面考虑,同样的进货有了更方便的送货渠道,而且对于店面的装修、品牌方面有帮助;而对于集团来说,规模化的经营善于总体上把握市场供求规律,便于调控,发挥集团优势。据我了解,在2003年上半年的时候,双喜连锁店最多的时候苏州有206家加盟的烟杂店。
而如今呢?许多加盟店已退出了,继续原本小烟杂店的经营,什么原因呢?我总结了一下,有如下几个原因:1.价格上的劣势,由于双喜本身不是第一手的供货商,相当于一个代理商的角色,所以经手的流通渠道越多,价格越高。2.没有在本身传统品牌上下文章,诚然一袋牛奶的利润不大(2元的价格,利润只有1角),而且随着“一百早餐”等的冲击,使得本地老牌子的发展之路比较困难。

2.品牌连锁超市:目前苏城主要的有三家,可的、美佳和华润。
当超市如同雨后春笋般涌入苏城的时候,也有许多连锁店。如原先在新区苏州乐园对面的百汇广场就是百汇(proudway)超市总部。随着市场的淘汰,如今连锁的超市屈指可数就那么几家了。还有一些在城乡接合部的所谓的连锁店,往往打出的牌子是NO.328之类的,仿佛全国连锁三百多家的样子,只不过是虚张声势而已了。
就上述三个为数不多的连锁超市,走的是不同的经营路线。
A.可的走的是都市小资路线,主要分布在城市中的商业街、车站及学校机关附近。其经营的货品主要有较精致的日常用品、时尚杂志、卫生保健用品,而其最主要的一个经营项目是代客热食,为晚归的顾客提供夜宵,24小时服务。从光顾的消费者的群体上看,主要是一些单身生活的懒于做饭的;丰富者;旅行在外者等等。从价格上来说,可的并不便宜,也许24小时的便利服务就是其赖以生存的优势吧。
B.如果说可的走的是都市小资路线,美佳走的是平民生活路线。美佳的规模是介乎于小的烟杂店与大卖场之间,既保留了小店依附于居民区的便利,同时在品种及经营模式上正向着大卖场的靠拢,因而其在价格方面有着城市平民日常生活的需要,同时在连锁方面走的是另一条的经营路线,就是同一连锁品牌并不排斥合伙经营,君不见如今的美佳前面总是有另外的一个名字。
C.华润在超市发展的初期也有过辉煌,但随着过多的超市的涌入,由于没有自身的特色,在城市中没有了其优势。幸好,及时调整了经营路线,就是走农村路线。如今在城市中,华润已经很少见了,但只要到苏城附近的几个乡镇看看,原来华润将主要的经营方向定位在了农村,在木渎、渡村、璜泾、渭塘、黄埭等各个乡镇,都有其身影。相对于城市居民,农民(从地域上说,虽然苏州如今全是市民了)购物从交通还是价格上都不方便,同时又有着潜在的巨大的消费市场,而华润的外迁,既避免了城市中超市间过于激烈的竞争,同时在乡镇的发展,却打造出了一片全新的天地。
以上三种连锁超市,代表了都市小资、城市平民、乡村农民三种不同的经营思路的定位,具有一定典型性,故列出来详细介绍一下。
3.大卖场:目前苏城够的上大卖场级别有如下几家:北京华联三香店,人民路物美大卖场,百润发东环店、苏福路店、何山店,园区欧尚(Auchan),体育中心佳乐福,南环路好又多超市等几家。从功能上说大卖场已经摆脱了纯粹的购物功能,已经融合了休闲娱乐、餐饮、文化等元素,朝区域商业中心的方向发展(同时,一些洋快餐的也随着大卖场的开业而发展,正是凭借大卖场的人气)。
从规模、货物的种类上说,大卖场有着小超市无法比拟的优势;价格方面,由于是规模经营,廉价对于居民来说是一种实在的诱惑(有些不惜倒贴了车钱远道而来);从服务上说,较之小超市管理更规范,等等。
A纵观苏城八大卖场,百润发因其有着牢靠的背景,雄厚的资金,八占其三,几乎半壁江山(据说,第四店已经进入其议程)。从最初的东环店到苏福店到最新的何山店,分别囊括了苏安、永林、东港;解放、友联、盘溪;三元、今日家园、时代花园、科技学院等沿线居民;有着无比的优势。
B.华联作为苏城最早出现的大卖场,也有过辉煌的时期,地处雅都彩香较高生活水平地段,当年也出现过20条收费通道全开依旧排队拥挤的场面。但似乎印证了风水,一条三香路高架的修建,随着路面的封闭,生意顿时一落千丈。诚然这里有家乐福的开业带来的冲击,但路也修好了,为啥生意仍然不好呢?我个人认为是由于卖场自身的定位太杂,同时又开了诸如家电城、手机城游戏城(已关闭)、书店;另外出租的柜台经营所谓的外貌服装太滥;无形中对于本身卖场的品牌喧宾夺主,消失殆尽了。
C.家乐福。作为新兴的大卖场,依托体育中心,在做好超市购物本身的基础上,充分打造休闲运动中心的品牌。去家乐福不单单是为了购物,更多的是打羽毛球、游泳等健身项目,同时频繁的赛事以及不定期的彩票摸奖也给家乐福带来无限的商机。
D:欧尚:如同苏城卖场西部德比(华联VS家乐福),东部德比就是百润发东环店VS欧尚。参照先进国家的经验,在3公里范围内不会出现两家大卖场。可在中国在苏州仿佛不是这样了,在3公里内的德比卖场比邻,仿佛就是为了对方的存在而设立的。欧尚的优势在于依托园区边缘地带腹地(以干将路中新路为界,以北为百润发地段),同时兼顾葑门地区居民,以及与百安居(B&Q)的互补。
E:好友多,勉强和百润发苏福店算作南部德比吧。从规模还是影响力上无法和上述超市抗衡,但地理优势使其牢牢控制了苏城南部包括吴中区广大地域。其主要顾客为苏苑、长桥、南环、大龙港等的居民。
F:物美:虽然身处闹市观前商圈却是混的最差的,是八大超市中之老末。缺乏精品意识(总是不停的超便宜西服电视广告),定位错误,观前商圈以商贸旅游为主,并不是居家过日子的,沿线居民小区较小,多是老城区房屋,从便利到价格竞争不过路边烟杂店,因而注定了其不温不火的维持经营着。
纵观五家卖场,欧尚地处东部园区,家乐福地处西部古城与新区接壤处,两家都是由法国外资加入,经营理念不同国人,就凑合着叫“东邪西毒”吧;好友多霸占苏城广大南部地区,稳座其位,配以“南帝”称号;物美因其实力最弱,就委屈一下“北丐”吧;而联合三家的百润发明显实力高人一筹,当之无愧“中神通”(借用一下金庸,切勿对号入座,只为了博人一笑,增加点笑料而已)。

分享到:
评论

相关推荐

Global site tag (gtag.js) - Google Analytic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