`
isiqi
  • 浏览: 16003782 次
  • 性别: Icon_minigender_1
  • 来自: 济南
社区版块
存档分类
最新评论

微软“校园之星”大赛实训让选手更像企业人

阅读更多
“实训让自己觉得更像个企业人了。”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陶平总结说。微软“校园之星”大赛的实训进入第三周,选手们都有“脱胎换骨”的感受。

  “学校的课程会偏重理论,而大赛的实训课程走的是企业化的模式。”ATA实训教师王晓光介绍说,“每个学生都要接受任务,进入工作状态。”

  实训一开始,苏州市职业大学的黄珊珊就感受到了“工作”的巨大压力。黄珊珊所在的小组成员多是学VB语言的,但大赛给的项目是要求用C#语言,虽然基础理论、逻辑相通,但新知识“啃”起来也不是一下子就能运用自如的。

  黄珊珊一开始觉得特别泄气,怎么偏偏遇到C#语言的项目呢?后来老师的一番话让黄珊珊开窍了,这其实是企业程序员经常要经历的考验,学校的课程更多教授的是理论和学习方法,但实际运用中,技术更新很快,这就要求程序设计师不断地更新知识,快学快用。

  黄珊珊和小组同学“回去后死命地学”,其他组的选手也会过来帮忙,8月2日初级版本考核时,他们和其他小组一样,也交上了一份出色的答卷。

  团队磨合是另一种考验。此次大赛以小组为单位,40名选手被随机分成8个小组。选手专业不同,水平有高低,一开始的合作并不顺利。福建闽江学院 的崔春开是A组组长,回想第一天做开发,“比较乱,怎么做,谁来做,大家都各执己见。”同样,王晓光老师那里也开始接到一些选手的投诉,说某某拖后腿等 等,“这些都是正常的,要让选手明白,企业是讲究团队协作的,他们到了真正的职场上,会遇到更多的问题。”

  实训按企业运行模式进行。每天小组成员要开晨会,汇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,然后大家一起讨论如何解决。“遇到突发问题,要让选手们学会如何互相学习,学会知识共享。”王晓光老师说。

  毕竟是年轻人,磨合起来也快,团队竞争的模式下,责任感和斗志都被激发出来。一两天之后,面对工作任务,选手们不再束手无策了。有的小组把任务 分割为几个板块,大家在工作中交叉互补,有的小组则完全按企业流程,策划、编码、设计和研发测试都由不同的人担当。两种工作模式各有优点,大家笑称是“两 大门派PK”。

  有协作,有竞争,崔春开说自己很喜欢这样的锻炼,“培养出我们的责任感,遇到困难,我们也知道这是必经之战,大家都会保持高度的战斗力,攻克难题,把项目完成。”

 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的刘大鹏说,学会团队协作,也让他对自己手上的工作更珍惜,我们大家一起努力,拿出一个真正的产品,觉得特别自豪。

  “中国的人才市场一直处于‘供需两旺’状态,一边是庞大的求职队伍,一边是急需人才的企业,双方却没有找到契合点。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实训,实现人才培养上企业与学校的无缝衔接。”ATA实训基地校长田庆军表示。(本报记者 林蔚)

  原载 《中国青年报》(责任编辑 庄元)

分享到:
评论

相关推荐

Global site tag (gtag.js) - Google Analytics